凌 波
日前,宁波对两起整治形式主义,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,其中一起为:鄞州区社会治理中心,频繁开展通报晾晒。
据通报,鄞州区社会治理中心,定期在工作群,发布基层智治综合应用运行质效指标周监测情况,对各街镇的事件流转响应率、事件规范率、总体办结率、指挥端运行畅通率等7个指标,进行晾晒。上述情形,与“不得按月度、季度频繁搞排名通报”要求不符,给基层增加了负担。
排名晾晒,让部门和单位的工作成效公开“比拼”,是激励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一种手段。推动工作,适当的考核是必要的,但考核要契合实际、科学有度。在实际工作中,一些部门和单位,将晾晒当作“万金油”,频繁搞排名晾晒通报,就是没有把握好晾晒的度。
频繁搞排名晾晒,将可量化的数字,视作考核唯一硬指标,是“以排名促压力”的思维惯性未打破,认为没有排名,就没有抓手、缺少力度。这些部门和单位往往存在路径依赖,每周甚至每天搞排名晾晒,导致“花20%的时间工作,花80%的时间证明做了多少工作”的现象,屡见不鲜。
如此“鞭打快牛”的晾晒,消耗了基层干部的大量精力,使应付考核成为基层的“工作日常”;该落实的任务、该解决的问题,反倒成了“次要任务”,异化成“为考核而考核”。这很容易“晒伤”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。
为基层减负,要从源头着手,向治本深化。整治频繁搞排名晾晒问题,归根到底,是要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,把基层干部从繁复考核中解脱出来,轻装上阵,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抓落实上。
|